作者:hqgg 發布時間:2021/12/25 13:02:58 文章來源:本站 點擊率:
質量管理在中國古代就已經萌芽了,可惜的是停留在手工作坊,一直延續到18世紀的工業革命,被后來者超越,西方的管理也包括質量管理逐漸占據領導地位。
人類從一開始有了生產,就有了質量的概念及相應的質量管理手段。最初小作坊生產的產品質量,主要依靠工匠的技藝水平和經驗來保證。人們對質量的認識還只是停留在個體感受的階段,還沒有上升到集體訴求。生活中所涉及的質量問題,也主要是鞋子合不合腳、衣服合不合身的問題,用戶通常都是被動地接受結果。這個階段的質量管理方法,可能就是:找一些口碑還不錯的老師傅,找自己熟悉的好工匠。當社會生產的規模擴大之后,某些產品就不是由某個人完整地獨立完成了。
社會的分工越來越細,產品的生產過程也被逐漸分解為一個個獨立的工藝環節。比如,用于戰爭的大規模兵器生產,就不是一個或者幾個“老師傅”能夠獨立完成的。由此,也就慢慢出現了過程管理的雛形,也自然產生了對生產的各個過程(工序)進行規范、控制和管理的需求。春秋戰國時期的《考工記》,比較完整地記述了各種官營手工業產品的制造工藝和相關規格。這部著作對材料選擇、加工工藝、檢測手段等,都有完整、科學的敘述。比如,“故兵車之輪六尺有六寸,田車之輪六尺有三寸,乘車之輪六尺有六寸”,就是對各種車輪尺寸的規范。除此之外,這部文獻里還記錄有對青銅合金成分配比的要求,用來保證刀劍的硬度(殺傷力)和韌度(不容易折斷),符合要求。這個思路就是將對兵器“質量”的要求,分解到了各個生產工藝的控制當中。所以,這個階段的質量管理方法,已經慢慢走向科學化。人們對質量的訴求開始形成規模。而且,它已經開始反饋成為生產過程中,對質量控制的要求和指標。
當社會生產的發展進入到現代化之后,質量已經從用戶的要求,轉換為生產者主動的追求。質量,已經成為各個生產企業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。對質量的控制和要求,已經成為企業自發的主要行為之一。因為,如果生產者不對自己的生產線進行質量控制的話,就無法保證最終產品的質量。其結果就是企業會被淘汰。對此,通用電器公司前總裁(質量管理大師之一)杰克· 韋爾奇(Jack Welch)就深有感觸,他說:“質量是維護客戶忠誠度的最好保證!睖蚀_的來講,他應該是質量管理的踐行者之一,大家所謂熟悉的六西格瑪管理,杰克· 韋爾奇(Jack Welch)起到了開山鼻祖的作用。